|
寒冬时节,徜徉在德阳广阔的田野里,生机盎然:在智能高效的农业大棚里,各种蔬菜长势喜人;村里的传统院落已经装修完毕,每个周末都有很多客人来城里;在现代农业工业园区,麦苗随风摇曳,为来年萌发希望...
粮食是第一政策,农业是国家的基础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,我市认真落实中央、省委、市委关于农业、农村、农民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,深入实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农村振兴战略,以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。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推动下,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,农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良好。农村重要农产品水平稳步提高,农村改革不断深化,农村社会和谐稳定
这是一个五年的艰苦奋斗期:预计到2020年,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万元左右,比“十二五”末增加7213元,增长56.4%,年均增长9.4%。预计农业增加值将达到253.0亿元左右,比“十二五”末增加44.1亿元,增长21.1%,年均增长3.9%。
冬天,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阳光和煦,5米多高的挂面架上,细如银丝的细粉条随风飘动。觉慧村依托挂面产业,用一碗挂面,以“工业+农业旅游”的模式,为农村振兴“煮”出一片盛世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积极探索“特色镇+农业园区+专业合作社(家庭农场)”的农村振兴实践模式,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德阳实际的农村振兴之路。
特色城镇作为向农村植入现代元素的复合平台,依托农村特色文化、特色地域、区位环境、产业发展历史等资源禀赋优势,激活农村土地资源,完善农村土地制度,以多种形式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融入特色城镇建设。全市已建成广汉三水休闲渔村、绵竹芦塘玫瑰镇、什邡雪茄镇等24个特色镇。
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,满足建设高标准、高质量的现代农业园区的要求,我市应统筹规划规模与效益、质量与价值、供给与需求,打造“绿色、特色、高效”的现代农业园区,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水平。广汉现代粮食产业园列入国家级园区创建,绵竹山猕猴桃现代农业园等三个园区列入省级园区培育,并给予财政奖励。
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实体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,培育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。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5家(其中国家级3家,省级40家),注册家庭农场1991家,工商注册农民合作社3642家。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扶持力度,每年培养1000多名高素质农民,累计培养13000名高素质农民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们将重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,以“双圈”现代农业产业圈为纽带,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,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
构建“2531”现代农业产业布局。按照产销一体化,突出优质粮油和生猪两大主导产业。预计2020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96万吨,比“十二五”末增长1.3%左右,实现历史性的“十七连增”;养猪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,预计2020年将屠宰270多万头猪。建立市领导联系农业产业的机制,分别联系和引导蔬菜、花果、食用菌、中草药、蚕桑五大特色产业。全市“五大”特色产业面积达到170万亩,年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。
构建“双圈”现代农业产业圈。在全市范围内,规划建设350公里的现代农业外环路和150公里的城市休闲农业内环路,实现“连片、合环”、“一镇一特色、一园一主”,推进“村村通园、户户通合作社”。承德大道和北京大道沿线加快建设首个成德一体化农村振兴示范区,“双圈”现代农业产业环线已初具规模。
“项目建在哪里,谁来建,怎么建,由村民议事会决定。项目的质量、进度和资金使用由定向代表监督..."
这是罗江区袁迢镇顺河村在“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治建设”试点项目中的有益尝试,也是罗江首次在全国推行以“定向代表”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的缩影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围绕“一个核心、三个治理”的基层治理体系,显著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,培育具有现代治理精神的参与型农民,农村社会协商民主规范化制度化,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有序发展。
|
|